凛冬将至?对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性的一些看法
摘要
凛冬将至?对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性的一些看法
最近大环境不好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,行业里人心惶惶,老员工担心裁员、不敢跳槽,年轻人找不到就业机会,近期和不少朋友、小同学聊过,分享下自己的见解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1、不要轻易跳槽。
今年大厂缩招明显,级别也卡的很紧,身在大厂的朋友尽量稳住,此时跳槽要么平级跳、要么跳进比较边缘的岗位,来来回回机会成本高达百万。
2、实习履历含金量大于一切。
还在学校想毕业后进大厂的同学们,抓紧一切时间寻找好的实习机会,越早实习越好,实习期把自己当成正式员工玩命干,别怕吃苦,多参与核心项目,毕业时你比别人多一年工作经验就是质的区别。
3、定期更新自己的简历。
不管找不找工作,都要清楚的意识到,自己每个月的成长在哪里,结果在哪里。任何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数据结果产出,没有具体结果的任务只是体力劳动,无论工作量多大都是白做,不构成有效经验。
4、好好写周报。
大多数人都是厌烦写周报的,很多时候把它当成应付领导的作业,但实际上,周报是你的阶段性成功产出,相当于你 1/52 的年度简历。如果你发现自己一周忙来忙去,最终在周报上没啥可写的东西,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,一定要找出原因在哪。
5、多数人长期无法晋升有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更高级别的差距在哪。
多数人的努力方向是寻求「线性增长」,即磨练自己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,从而工作量更大、速度更快、犯错更少、兼容性更好——这本质上是熟练度的增加。没有任何搬砖工人是因为搬了更多的砖而一路晋升的。
6、想知道自己和更高级别的差距在哪里,有两个简单有效的办法:
一,去找比你高至少两个段位的同行请教,对比下自己哪里不如人家(别找比你好一点点的,他们有时候还不如你;如果你能找到业界标杆性质的大牛更好,但坦诚说他们不太有兴趣搭理无名之辈);
二,去尝试面试更高级的职位,看看人家在挑选人才时看重哪些方面。
7、埋头工作的同时,一定要多关注外面的行情,一方面可以客观的看待自己目前的价值,另一方面可以推演未来的人才需求方向。
多和高水平的同行保持联系,互换信息,有助于让你更全面的了解行业趋势。(和同行交流前,一定要总结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思考,这样才能在交流中言之有物,不然慢慢的高水平的同行不愿意搭理你,愿意理你的要么是酒肉朋友要么是喜欢八卦抱怨的人)
8、互联网行业财阀化趋势明显,巨头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,快速崛起的独角兽背后都有各巨头的身影;更可怕的是,不但草根创业者的创业机会再减少,草根打工者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。
任何健康发展有一定前景公司的背后,其核心都由各巨头前员工组成,求职招聘都在这些派系的小圈子内流转,外人要进入极难。互联网一、二线大厂,没有 985/211 的学历已经很难进入了,社招没有内部朋友推荐,可能连面试机会都得不到。我记得之前有个朋友写过要警惕互联网投行化,其实在泡沫时期这种趋势就已经很明显了。我们常说,IT 是平民靠打工赚钱的最优赛道,但现在,那个转行当码农就可以过得很好的时代已落下帷幕。
9、即使这样说非常政治不正确,但目前互联网行业的趋势就是,年龄歧视极度严重。
同样水平企业会优先雇佣更年的员工,因为他们更能加班、个人事务少、学习速度快、与新时代的用户代沟更少。技术类从业者面对写不动代码、适应不了新架构而发愁;营销类从业者面对越来越不熟悉的新生代用户、过往营销方式失灵而发愁。网上你能看到的年纪大了成功转型的案例或多或少都是幸存者偏差,他们云淡风轻的背后是无数失败者的默默无闻。整个互联网行业,年薪百万的职位全国加起来能有多少?整个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有多少?算算这个比例你就知道了。
10、正因为互联网从业者的时间成本巨大,务必要注意自己的工作年限是否与能力相匹配,在大厂眼里,一个实际水平低于工作年限应有水平的人,还不如更年轻的员工值得培养。
绝大多数从业者最后会被筛选掉,被迫选择中小型公司或离开一线城市。如果你立志成为少数人,就必须在多思考,把时间、精力用在刀刃上,尽可能发挥你的优势,积累资源。
11、任何的人才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去培养,有潜力的人很多,但资源是有限的,就注定成功者是少数。
国内从业者芸芸,能成为大厂架构师的有多少?成为产品经理或高级运营的有多少?没有足够多的资源去训练、试错、探索、验证,怎么可能成为身经百战的高手?有些以前和你级别相同,甚至还不如你的人,赶上好机会,可能短短两三年,他的能力增长速度就会超越你一大截。
12、没办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怎么办?学习与训练。
一是大量输入工作领域涉及学科信息,例如各类编程语言、机器学习原理、人工智能基础;例如经济学、概率统计、历史、心理学等等社会、自然科学。这些东西看似基础,但无论哪个分支,纵深进入都足以让你在业内能有立足之地。互联网发展过于快速,大多数从业者的知识储备其实是跟不上的,有些人靠天赋弥补,有些人靠项目弥补,你可以靠理论去弥补。
二是高强度的训练,你想出人头地就别指望岁月静好,工作即生活,搞清楚你的前进之路需要哪些技能,然后把这些技能训练到极致,做到这点你可以比超越业内 90% 以上的同行。例如阿里的 P 序列含金量就有过较多放水,早年 P7 级别算得上高手,现在也就是较为优秀,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了业务线扩充后,面对大量的人员需求,阿里没办法招到那么多高水平的人,要知道国内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近 1700 万人啊(2017 年网络数据)
13、职业发展的顺利与否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影响力(侧面反映了业界对你的认可度)。
因为大多数人其实没有正确评估你水平的能力,他们需要辅助你的名气、过往履历、项目经验,猜测你大概率是个靠谱的人。
所以行业内影响力的建构非常重要,大厂 P8、T3.5 级别对人的要求就不仅仅是个人能力出众那么简单了。影响力的建立说来话长,懂得自然懂,不懂的自己多想想,就当提个醒。
14、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,当他人认为你是(将成为)该领域的重要成员,他们才会愿意给与你机会或是资源。
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性很大,往往今天对接的人明天离职就不知所踪了,这样的情况没有人原因付出太多精力和时间关注你的成长,更不可能给予你实际性的机会。让别人意识到,你会长久的呆在互联网行业,成为核心成员只是时间问题,大家就不会轻视你,并愿意在早期对你进行投资。
15、找工作和谈恋爱很像,充满各种玄学。
你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不一定是你不够优秀,也不意味着你以后没有更好的发展,我看很多人因为工作机会焦虑,其实没没必要,工作是双向选择,那些不认可你的地方,就算勉强去了也不一定适合你,白白浪费时间。找工作时不要总觉得自己有求于人就矮半头,企业招聘是在人才市场上融资,你要像投资人一样去审视这家公司值不值得你投资,不合适就是不合适,不要因此否定自己。
16、寒冬的一个隐性好处是,因资本收缩,在进行投融资时,资本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而非用户规模,以筛选营收能力更强的公司,所以多关注此时获得融资的企业,往往是比较靠谱的,不容易因招聘时的吹嘘而不小心进入火坑。
17、想自我提升、充电,不要盲目报培训课程或是什么知识付费,业界没有任何一个大师是从培训班里诞生的,它们能解决的只是你的焦虑,先提升自己对世界的系统认知(社科、自然科学的权威著作),再根据需要去强化自己的必备技能。
18、通常一个不合常理的商业案例存续三年,就足以让大多数人动摇自己的认知,然而当你把眼光放长远,从百年、五十年、十年的角度去看待,你会发现很多「颠覆」、「重新定义」都是过眼云烟。所以,一定要多读历史。
19、拼事业拼到最后就是拼体力,见过太多人因为身体原因遗憾退出,自己年龄大了,明显感觉记忆力、精力都在下降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一定要好好注意身体。
20、读党史的一点感悟: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长征。一年后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,8 万多人只剩下 7000 余人,很多国外媒体甚至在报道红军全军覆灭的消息。可以说这算是我党历史上非常绝望的一段时期。但也正是经过了这次艰苦卓绝的考验,那些滥竽充数、能力不足、投机取巧的人从红军队伍中消失了。坚持到最后的,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。我党在后期之所以涌现无数传奇人物,战斗力逆天,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被「剩下」的。
寒冬固然难熬,但它和长征一样都是对自身的严酷考验,如果你下定决心做个老兵,那它并不会把你淘汰出去。